成都app開發,就找源昇科技
(原標題:要求學生用APP做作業是一種教育病態)
老師布置作業通過移動客戶端應用軟件發布,學生做作業需要下載不同的應用軟件來完成。同時,老師在APP里獎勵完成作業的學生“學豆”;家長還需下載家長端APP,領取“學豆”后才能讓孩子繼續做作業……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成都市民王先生對此表示擔憂,“這會不會變相鼓勵學生和家長去充值學豆,造成攀比?”(10月26日 四川新聞網)
王先生的擔心讓我感同身受,因為筆者的孩子也經常回家拿大人的手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也會經常在家長群里表揚做得好的孩子。這看上去這是一種創新,是借助于互聯網手段實施教育的一種全新形式。但實際上,其中所包含的種種弊端和可能導致的種種后果還是讓它的病態暴露無遺。
成都app開發,就找源昇科技
一是會造成學生的功利性和攀比性。為了能夠在所謂的學豆榜、學霸榜、我的成長榜、學豆獎勵榜、家長動態榜等形形色色的排行中獲得不錯的名次,最為快捷的方式是購買“學豆”,如此,所謂的免費APP便直接演變為付費產品。一旦與金錢掛鉤,學習便自然而然地被推向旁邊,以金錢為代價的“龍虎榜”便成為學生關注和“努力”的焦點。而另一方面,對有些學生而言,做作業并非購買或使用手機的唯一目的,很多時候只是借口,玩游戲、玩社交軟件在所難免,于是對手機的配置、品牌也不可避免地會提出一些要求,甚至會成為彼此炫耀的資本。
二是會造成教師的懶惰性和依賴性。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舉足輕重,家校合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但家長到底以什么樣的方式參與其中應該因人而異。如果教師過分強調家長的參與時長和參與途徑,甚至以“排名”“獎勵”片面地對家長進行評價,實則是對家長的苛求,也是推卸自身的責任。而且,為貪圖便利而過分依賴APP作業,對教師自身的業務成長和專業提升也弊多利少。
成都app開發,就找源昇科技
三是會造成教育的歧視性和腐敗性。每個地區、每個學校乃至每個班級都有部分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對他們而言,用手機做作業絕對是一種奢侈甚至幻想。那樣的話,誰能保證他們在捉襟見肘的窘境中享用同等的教育資源?誰能保證他們脆弱的自尊心在周圍同學的眉飛色舞中免遭傷害?況且,“家長動態榜”是以家長為老師送的“鮮花”數量來進行排名,老師經常也會說出一些“xxx今天還沒有被獎勵,貢獻班級學豆給孩子更多獎勵”之類的鼓動性言辭,這也不得不讓人質疑其中是否存在變相賄賂、抽取提成等腐敗行為。
當然,APP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錯在千篇一律式的推廣和買櫝還珠式的引導上。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之下,學校教育仍然是主流形式,也是主要形式,而輔助手段則可以多種多樣。如果本末倒置,冠冕堂皇、牽強附會地用任何一種“非主流”形式來“綁架”教育,既是對教育的曲解,也有違教育的本義。